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全球政治與經濟跌宕起伏,而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舉世矚目,并與世界息息相關。中國商學院未來二十年如何為世界的良性發展提供精英人才,在產業模式轉變的關鍵時代,中國商學院該何去何從?互聯網科技與信息化建設在商學院發展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院長王帆教授就“商學院變革,如何讓中國的變為世界的”等問題展開了論述。
變革環境下,商學院全球化新戰略
商學院的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國際化是中國商學院的必經之路、是中國商學院提高質量必然的渠道,也是不可逆轉的勢頭。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發展一同崛起的中國商學院和國際知名商學院相比,歷史較短。建院三十余年的中大管院,其創立的源泉,就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境外人士到中國投資,尤其是中國華南地區投資,他們發現沒有好的商科教育,最后籌建了中大管院。可以說,中大管理學院的歷史,就是中國商學院發展的縮影。所以管院的發展一直都是通過實踐不斷地推動的。從起初的本科教育,后來發展了不同的專業,到現在有了MBA,EMBA,EDP等多種辦學項目。
中國商學院發展的過程中,實踐越來越導向國際化。中國的企業,政府,各界精英人士,都會考慮全世界的眼光。中國的很多政策,與全球的很多方面都息息相關,各國人和人之間交流也越來越密切。尤其是發展迅猛的信息技術也為商學院質量提升提出了一個重要要求和指標。
中國商學院全球化的重要發展思路
一是參加國際商學院質量認證體系,讓商學院的辦學理念、課程設置、師資結構、辦學條件,不管在過程上還是目標上,都能符合國際要求,使其的辦學水平和國外一致。商學院學習的過程和質量,包括學分、學位,都能受到國際認可。二是國際排名,讓我們的商學院和其項目可以按照全球統一的標準排名,在全球能找到我們的不足,同時也能宣傳中國的商學院的特色。
中國商學院的國際化也走了非常多的路,也取得了一些不錯的成績,中大管院也非常榮幸,能夠被世界商學院MBA排名最權威的《英國經濟學人》排名進入全球百強(點擊查看此消息)。應該算是非常不錯的里程碑。我們進入了全球百強,但是距離全球最好,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也為我們將來的奮斗找到了方向。
當我們用國際化的標準去完成課程的設計、教學安排、老師配備和發展,包括最后的考試,學生的發展等一系列人才培養過程時,“國際化”都對我們都提出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我們在國際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提升質量和品牌,另一方面需要摸索和發展我們的競爭力。我們現在的競爭,不只是在廣州的競爭,也不是在華人中的競爭,甚至不是在整個全中國的競爭,而是全球化的競爭。所以在這個努力的過程中,我們在不斷找差距,不斷地完善我們的各方面條件同時不斷的強化我們的優勢。
因此說排名及認證等等都是持續改進的過程。不斷地參與國際化的排名和認證,對于我們不斷地提升質量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深度解析商學院的全球化與本土化
商學院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應相輔相成。國際化和本土化,一直都是商學院重要的議題。商學院的國際化和本土化不是矛盾的,而是一部車的兩個車輪。很多人認為,國際化,就是要用英語去教學,要邀請外國的老師,要多擴招很多外國的學生,這是對國際化的誤解。國際化最重要的是質量的提升。所謂國際化,是國際化的視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認同和協調,是指學院有一個開放的心態,能夠在國際的市場上有一席之地,能夠培養更多的不只是本土的學生,還包括外國的學生進入本土市場工作,而非單純地輸出學生到國外去工作。
對于商學院來講,第一是需要幫助中國的企業和政府制定更重要、更科學、更合理的政策,幫助企業和政府的決策在經濟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是要幫助外國人,外國企業,讓他們能更好的跟中國一起合作,促進經濟的共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國際化最重要的任務是按國際的標準保證質量的完成工作,我們跟國際用一個共同的“工作語言”。
在商學院的教學和科研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全球都在做的事情的同時,還要做一些全世界都很關注的但我們更有實力做的事情。比如說符合中國情境的管理問題。如何讓外國學生和中國學生更好地了解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如何去做更科學的決策。這個不只是對中國人,對外國人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中國商學院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按照管理學的說法,符合雙源理論。國際化不斷促進質量提升,質量提升注重本土化的改進,畢竟我們最后能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和能夠被全世界都認可,一定是因為本土化。所謂“民族的就是國際的”,最民族化的就是最國際化的,最國際化的也應該是最民族的。
因此應該說商學院的本土化和國際化是相輔相成的。中國每天都在飛速改變,很多改變都得益于國際化,視野改變了,我們的很多觀念、理念、方法隨之改變。我們的改變也在推動世界的改變。
商學院的信息化建設
麥肯錫對最近整個商業發展的最新咨詢報告顯示,未來十年到二十年,商業發展有兩大趨勢:第一大趨勢為全球化和本土化的不斷融合;第二大趨勢為管理和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IT技術的不斷融合。
我們在商業過程中,必須重視信息技術,特別是重視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因為它的確對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教育模式產生著顛覆性的改變。特別是未來有人工智能幫助之后會有更大的提升。所以國家出臺對教育信息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舉措。
不只是對教育,對所有的行業,信息化都顯得愈發重要。我們國內的商學院,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設上面,應該算走在前列。但是跟國際上一些知名的商學院,尤其是一些美國歐洲的一些知名商學院相比,我們的投入和重視程度還不太夠,而且關鍵是我們對信息化的理解相對比較保守。信息化不僅僅是買一些設備,做一些辦公軟件,其實信息化可以做到信息和知識低成本、大面積的快速傳播,能夠實現教學個性化的發展。所以未來商學院應該把IT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實歐美很多商學院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多年以前就開始相繼投入很多精力去研究,如何實現技術和管理的結合。我們現在有非常多的流行新詞匯,比如大數據,云計算等等,其實他們都是一些技術的趨勢。
商學院建設應如何應對信息化浪潮
首先要對技術,尤其對互聯網技術有足夠的了解,商學院的老師和領導者要有足夠的重視。第二我們要有計劃如何一步步做好,商學院可能需要做一些基礎建設。比如網絡的基礎架構,數據庫,幾個需要信息基礎做核心支持的必須流程需要用技術實現。第三我們更加要重視利用信息技術把現有的學生和將來有可能成為我們學員的用戶服務好。比如邊遠地區的,其他國家的,他們可能很希望來我們學院學習我們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我們可以轉變我們的運營模式。當然實現這些,除了技術上還需要有我們的體制,機制,人事的積極的配合。但我想這是商學院信息化建設的必然之路。對于商學院的領導者來說,不管是不是學習IT專業出身的都需要具有足夠的洞察能力,去了解并抓住這個機會。
如何培養技術型的管理人才
我院學生有一半左右是具有技術背景的,他們在公司一線工作一段時間后往往發現遇到的難題并不是技術上的問題,而是比如怎樣領導一個團隊,怎樣推行自己比較好的思路,怎樣在資本市場上取得成功、怎樣吸引客戶等等都屬于管理的問題,包括自我管理。
對于一個技術背景的人來說,學習管理最重要的不是單純地學習管理學知識,首先是理念的改變,對問題思考角度的改變;第二,管理不只是一門科學也是一種藝術,對于邏輯思維較嚴密的技術性人才來說科學還比較容易學習,但是藝術方面比如如何與人相處、溝通、領導力等,這恰恰是中大管院的優勢,即無論是數理化等社會科學還是人文學科,都能給技術型管理人才的培養提供多學科綜合性的優勢資源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