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12月9日下午兩點,中國工程院王眾托院士在華北電力大學教一647工商院會議室進行了一場元決策進展研究的講座。本場講座由科學技術處、研究生院及工商管理學院主辦。整場講座圍繞元決策問題的提出;元決策對如何組織決策的考慮;決策者的自知之明;元決策對決策出發點的考慮;元決策與直覺;元決策對決策步驟的考慮六個問題進行分析。
首先王院士就元決策的提出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近年來,我國的建設事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很多都是決策失誤造成的。決策是人類從認識世界到改造世界的中介。但由于時間、條件以及決策者水平等方面的約束,還不能從決策過程本身去找原因。直到積累了大量教訓,才有可能考慮到對決策過程本身,還有個如何安排和選擇的決策問題。這種對決策過程本身進行的決策,就是元決策。
最早提出元決策的j.e.kottemann只是把元決策定義為問題明確后對決策方法和信息的選擇所作出的抉擇。這個定義由于沒有考慮決策的全過程而過于狹窄。我們給出的元決策新定義為:在決策的整個過程中,根據決策者和決策環境以及決策任務的特點,對決策風范、決策方式、決策步驟所做的選擇。這樣把元決策和具體問題的決策劃分開,形成一個層次結構。接著,王院士介紹了元決策的目標和準則。其目標是提高決策的整體效能,原則是決策的有效性、及時性及決策結果的可操作性。
其次,王院士介紹了元決策對如何組織決策的考慮問題。在一個組織的決策中,首先遇到的問題,是決策究竟(一般是領導人)由自己做,還是吸收下屬參加來做,參加的程度如何,這就是決策方式的選擇問題(涉及“謀”與“斷”的分工),通常有5種方式。王院士對這五種方式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并提到這只是企業范圍內的決策者與下屬的決策工作安排。其實在更大范圍來看,問題遠不只是這樣。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市場化逐漸孕育了不同的利益主體,不僅要發揮領導者個人的才能和經驗,更要做到吸收各方面的意見,使主流意見更集中。這既是決策科學化的要求同時也是決策民主化的原則和要求。
再次,王院士談到了第三個問題,即決策者要有自知之明。在這一點上,元決策和元認知是很類似的,它們的實質都是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與元認知一樣,作為元決策者的自己,不但要認識決策的客觀因素一面,還要認識作為決策者的自己,主觀因素的一面。我們要做到跳出自己本身來看待自己,了解自身決策的局限性。但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覺悟,因此又需要他律。接著,王院士談到元決策對決策出發點的考慮。元決策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確定決策的出發點,也就是從誰的利益出發。這里涉及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物(天然系統)的關系、人與人工物(人工自然系統)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對自身的關系四個方面。
接著,王院士分析了元決策與直覺的關系。在實際生活中的決策有三種類型,即先想型、先看型和先做型。直覺在決策與創新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決策的制定是依賴于形象思維,基于意會性知識的直覺。然而對于直覺的定義是很難的。在此,王院士提出了“系統直覺”這一定義。系統直覺是一種對事物從直覺上感覺到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系統,這種感覺是從整體感覺到的,它具有自身的特征。
最后,王院士分析了元決策對決策步驟的考慮。包括四個階段:識別階段、開拓階段、選擇階段和實施階段。在總結此次講座中王院士講到元決策是知識的運用和創新過去人們常認為決策失誤是由于信息不足或不準,但也應該考慮,是否是知識不足。要像蘇東坡所說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王院士希望大家關心決策本身的決策、即元決策問題,促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使科學發展觀得以落實。
王眾托簡介:
王眾托,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教授,博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軟科學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評議組成員,中國系統工程協會副理事長。[FS:PAGE]
長期從事系統學科與計算機應用領域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決策分析與計算機決策支持系統;計算機系統中的人機協同工作與認知工效學;軟計算方法與復合人工神經網絡研究;多媒體技術在人的認知過程以及人機交互過程中的應用研究等。曾于設在維也納的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任研究員,主持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國內從事多項系統工程與計算機系統的實際應用項目開發。撰寫出版了10種教材與專著,在國內外發表了140多篇學術論文與科學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