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剛剛結束的一季度對于中國銀行(3 640, -0 02, -0 55%)業來講并不平靜,由于迎來了MPA(宏觀審慎管理)正式施行后的首次考核,3月底大考臨近時,銀行間同業存單發行大幅下降,部分銀行為規避監管緊急尋求債券代持等現象紛紛出現,凸顯了本次MPA考核對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業壓力的增加。
好在雖然緊張情緒攀升,但短期流動性風險并未升華,市場最終平安度過大考。甚至在央行堅持十日暫停逆回購操作的背景下,銀行間市場利率水平也在大考結束后的4月初逐步趨于回落,4月7日,上海銀行(23.830, 0.03, 0.13%)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隔夜、7天和3個月分別降至 2.4957、2.7410和4.3010,回歸至3月中旬水平。
展望未來,由于MPA考核已成為常態化趨勢,日后銀行或將逐步適應新的監管條件以規范資產負債結構,表外理財納入監管范圍意味著影子銀行急速擴張的態勢有望趨緩,對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大有裨益。同時,中國開啟金融去杠桿之路,也有助于改變一段時間以來資金脫實向虛的局面,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貨幣政策收緊是今年總基調
實際上,不僅MPA考核在一季度付諸實施,今年以來,央行還頻繁的通過新的貨幣政策框架,即通過提高短期利率走廊上限SLF和中期利率指引MLF方式,引導市場資金利率上行。在筆者看來,上述舉措是央行踐行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今年貨幣政策轉向穩健中性,防范金融風險,引導資金脫虛入實的具體行動。
可以看到,一方面,在MPA考核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口徑,對近年來影子銀行的快速擴張會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實際上,在利率市場化壓縮銀行傳統息差收益的背景下,為規避監管、獲得較高收益,銀行近年來創新不斷。從早前的銀信合作、銀保合作、買入返售等途徑投資非標資產,逐步發展到通過同業、委外業務投資與標準化產品。但金融創新的不斷發展,卻脫離了監管,金融杠桿率的提升不僅加劇了金融系統性風險,也使得資金無法服務實體經濟,并推高了實體經濟資金成本,金融去杠桿確有必要。
另一方面,新的貨幣政策框架也在奏效。今年年初,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發文提及到貨幣政策框架轉型,而今年以來,央行也先后三輪提高政策利率,即分別于1月24日央行時隔六年首次提升MLF政策利率10個基點,2月3日同時提高SLF利率和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中標利率,3月16日美聯儲加息當日繼續上調SLF和MLF利率。在筆者看來,央行今年有別于以往對存貸款基準利率的調整,收緊流動性更加傾向于通過“短期利率走廊+中期利率指引”這一新的貨幣政策新框架發揮作用。
當然,由于前期房地產價格大幅攀升引發資產泡沫的擔心,美聯儲加息背景下,資金也面臨流出壓力,因此,抑制資產泡沫、防范資金大規律流出的需要今年貨幣政策比去年明顯收緊,加之未來MPA考核范圍的逐步拓寬,未來流動性或有所承壓。
金融風險尚且可控
當然,有擔心認為金融去杠桿可能會導致中小銀行困境,進而傳導至債券市場,股票市場,乃至房地產市場。但筆者認為,這其中存在著決策層對于短期金融風險和中長期金融風險的綜合考量,并考驗央行政策操作。預計在短期風險可控范圍內,央行會加大去杠桿的力度,進行宏觀審慎管理,而一旦判定有引發系統風險的可能,央行也會及時出手,防止風險蔓延。2013年的錢荒與去年底的債災都符合這一規律。
同時,央行金融穩定局局長陸磊在最新文章《建立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有效防控金融風險》中也提到當下存在一種“市場略有波動就夸大渲染為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草木皆兵思維。他認為,有效防控風險就必須排除這種思維,既要看到金融風險的危害性,也要有底氣、有決心,要防范夸大渲染金融風險和社會穩定問題,防范道德風險。只有從摸清風險隱患,準確研判風險成因入手,才能真正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經歷了一季度MPA考核從緊張到平靜,筆者認為,由于監管嚴格而引發的風險是可控的,未來金融去杠桿會繼續深入下去。而由于有了一季度的經驗,預計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會根據監管內容進行自主調整資產負債結構。當然,二季度,銀行可能會面臨MLF到期,分紅、交稅、打新等短期因素造成的資金面緊張,也存在財政存款下放而緩解部分資金壓力,綜合來看,預計央行會通過不同期限、規模和不同貨幣政策工具的組合來應對上述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防范無序去杠桿導致金融風險的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