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金融學的四大研究成果,即過度反應理論、前景理論、遺憾理論及過度自信理論。跟著小編一起來學學它們。


過度反應理論


過度反應理論(Overreaction Theory)是西方投資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該理論說明了市場總是會出現過度反應的現象。人們由于一系列的情緒與認知等心理因素,會在投資過程中表現出加強的投資心理,從而導致市場的過度反應。


在1985年的一個研究中發現,投資者對于受損失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悲觀,而對于獲利的股票會變得越來越樂觀,他們對于利好消息和利空消息都會表現出過度反應。當牛市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上漲,漲到讓人不敢相信,遠遠超出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而當熊市來臨時,股價會不斷下跌,也會跌到大家無法接受的程度。


人類非理性的情緒狀態,以及由此產生的認知偏差。當市場持續上漲時,投資者傾向于越來越樂觀。因為實際操作產生了盈利,這種成功的投資行為會增強其樂觀的情緒狀態,在信息加工上將造成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好消息過于敏感,而對利空消息麻木。這種情緒和認知狀態又會加強其行為上的買入操作,形成一種相互加強效應:當市場持續下跌時,情況剛好相反,投資者會越來越悲觀。因為實際操作產生了虧損,這種失敗的投資操作會加強其悲觀情緒,同樣也造成了選擇性認知偏差,即投資者會對利空消息過于敏感,而對利好消息麻木。因而,市場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過度反應現象。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Prospect Theory)認為人們通常不是從財富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從輸贏的角度考慮,關心收益和損失的多少。面對風險決策,人們會選擇躲避還是勇往直前?這當然不能簡單絕對的回答,因為還要考慮到決策者所處的環境,企業狀況等情況,我們先拋開這些條件來研究在只考慮風險本身的時候,人們的心理對決策的影響。這時候我們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卡尼曼關于前景理論有兩大定律:


(1)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


(2)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獲得的快樂。


舉個例子,一家公司面臨兩個決策,投資方案A肯定盈利200萬元,投資方案B有50%的可能盈利300萬元,50%的可能盈利100萬元。這時候如果公司定的盈利目標比較低,不如說100萬元,那么A方案看起來好像多賺了100萬元,而B則要么剛好達到目標,要么多賺200萬元。A和B都是獲得,那么大多數人會選A方案。但要是公司定的目標比較高,比如是300萬元,那么大多數人會選B方案,員工會抱著說不定會達到目標的心理,去拼一下。這說明老板(決策者)完全可以通過改變盈利目標來改變員工對待風險的態度。


前景理論還可以用來解釋一些決策現象,比如群體在獎懲決策時,獎勵往往是就低不就高,懲罰往往是就寬不就嚴。獲獎勵者并非大多數人,多少有獎金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名譽,多幾塊錢少幾塊錢人們不會太在意;受到懲罰者也非大多數人,名譽上已經懲罰了,物質上象征性地懲罰一下, 給人改過的機會。這就像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得饒人處且饒人。


遺憾理論


遺憾理論(Regret Theory)認為個人評估他對未來事件或情形的預期反應。貝爾將遺憾描述為將一件給定事件的結果或狀態與將要選擇的狀態,進行比較所產生的情緒。例如,當在熟悉和不熟悉品牌之間進行選擇時,消費者可能考慮選擇不熟悉品牌造成效果不佳時的遺憾要比選擇熟悉品牌的遺憾要大,因而,消費者很少選擇不熟悉品牌。


遺憾理論可以被應用在股票市場中投資者心理學領域。無論投資者是否打算購買下降或上升的股票或基金,實際上購買自己屬意的證券就將產生情緒上的反應。投資者可能回避賣掉價格已下跌的股票,這是為了回避曾經做出的錯誤決策的遺憾,以及報告損失帶來的尷尬。當所作選擇未能達到預期結果或結果劣于其他選擇時,做出錯誤決策的遺憾心理伴隨而生。因此即使決策結果相同,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遺憾,對于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依然優于其他決策方式。


實質上,投資者正是有了從眾心理。為避免做出錯誤決策帶來的遺憾,投資者可能拒絕賣掉價格已經下降的股票。當投資者考慮到大量投資者也在同一投資上遭受損失時,投資者可能降低其情緒反應或感覺。所以投資者發現遵從從眾心理,購買本周熱門或受大家追漲的股票很容易,導致股市中“羊群效應”的產生。


過度自信理論


心理學家們的研究還發現一些職業領域往往與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Theory)相聯系,如外科醫生和護士、心理學家、投資銀行家、工程師、律師、投資者和經理在判斷和決策中會存在過度自信特征。


專家發現人們在回答中等到極度困難的問題時,傾向于過度自信。在回答容易問題時,傾向于不自信;當從事的是可預測性較強,有快速、清晰反饋的重復性的任務時,傾向于仔細推算。如專業橋牌運動員、賭馬者和氣象學者在決策時都傾向于仔細推算。投資者和證券分析師們在他們有一定知識的領域中特別過于自信。然而,提高自信水平與成功投資并無相關。基金經理人、股評家以及投資者總認為自己有能力跑贏大盤,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男性在許多領域(體育技能、領導能力、與別人相處能力)中總是過高估計自己。


在傳統的金融理論中都假設行為人是風險規避的,但現實中人往往是風險中性甚至是風險尋求的。有專家就發現,盡管贏得彩票的幾率只有數百萬分之一,但還是有很多人去買彩票,這種購買彩票的行為就表現為風險尋求。風險尋求的原因很可能是過度自信。


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對金融市場也會造成影響。市場參與者分為價格接受者、內部人和做市商,分析過度自信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當投資者過度自信時,市場中的交易量會增大。當投資者過度自信時,會對市場波動性產生影響。過度自信的價格接受者會過度估計他們的個人信息,這會導致總的信號被過度估計,使得價格偏離其真實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