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資產鎖定、產能過剩與國際化治理工商管理研究

      本文是一篇工商管理論文,本研究在系統梳理企業產能過剩的成因及生成路徑的基礎上,采用成本函數模型解析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資產鎖定和產能過剩的微觀機理,基于企業產能過剩“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交互作用的資產鎖定模型和以研發強度、財務杠桿為中介變量的路徑模型,依據中國制造業上市企業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方法檢驗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和資產鎖定對企業產能過剩的影響。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背景

  一、現實背景

  雅諾什·科爾奈先生在其巔峰之作《短缺經濟學》中認為“短缺”是社會主義國家常見的現象,認為主要的根源在于國家與企業存在著“父子”關系,

  但對于中國當下正在發生的“產能過剩”,科爾奈先生似乎“只講對了故事的開始,卻沒有預測出故事的結局”。時過境遷,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開始至今不到30 年的時間,中國經濟的發展至少經歷了 3 次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而且源起于 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持續至今的新一輪產能過剩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且整體呈現普遍性與全方位并存、結構性過剩與體制性過剩共在、絕對性過剩和長期性過剩交織的顯著特點(王秋石,萬遠鵬,2015)。國家統計局網站 2013 年 11月發布的信息顯示,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 78%,是 2009 年第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2015 年,中國工業的總體產能利用率只有 72%左右,部分行業產能利用率只有 70%左右,有些行業甚至低于 60%(詹花秀,2016)”。“2015 年底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組織的第 23 次全國企業經營者年度跟蹤調查報告顯示,16.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本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58.6%認為比較嚴重,25.3%認為基本不存在,從 2012 年以來,認為本行業產能過剩非常嚴重和比較嚴重的比例都呈現攀升態勢,而認為產能過剩基本不存在的比例持續下降”。在宏觀的經濟層面,產能過剩會導致經濟增長下滑、失業率上升、通貨緊縮和債務危機等問題,在中觀的產業層面,產能過剩會導致產業生存環境惡化、產業競爭力下降和產業結構固化等問題,在微觀的企業層面,產能過剩會導致企業資產閑置、盈利水平下降和資產負債表衰退等問題??梢哉f,“產能過剩問題猶如懸在中國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掣肘,制約著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張前程,楊光,2015)”。為此,國務院、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財政部、人社部下發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文件,2015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的三去一降一補的五大任務,并將“去產能”作為五大任務之首,可見,化解中國產業和企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已經成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重大、艱巨的歷史任務。

  .......................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目的

  (一)企業產能過剩的特征趨分析

  研究主要依托萬得(Wind)和國泰安(CSMAR)數據庫采集微觀制造業企業層面的時間序列數據、截面數據和面板數據,采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法(SFA)和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測算企業產能利用率,并從產權分層(國有和民營)、地區分層(東部、中部和西部)、產業分層(制造業 28 個產業)和年份(2007~2015年)的多維視角展開對中國制造業企業產能過剩現狀、特征和趨勢的分析。

 ?。ǘ┢髽I產能過剩成因的機理分析

  關于企業產能過剩的成因有待進一步的澄清和梳理,目前,尤其缺乏將外部獨特制度與企業內因相結合展開對企業產能過剩的研究。研究在系統梳理企業產能過剩的成因及生成路徑的基礎上,采用成本函數模型解析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資產鎖定和產能過剩的微觀機理,基于企業產能過剩“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交互作用的資產鎖定模型和以研發強度、財務杠桿為中介變量的路徑模型,依據中國制造業上市企業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方法檢驗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和資產鎖定對企業產能過剩的影響。

 ?。ㄈ┢髽I產能過剩國際化治理分析

  企業產能過剩與國際化治理之間的關系仍然是一個“黑箱”。研究將采用成本函數模型解析企業外向國際化和內向國際化對資產鎖定效應克服和產能過?;獾挠绊憴C制,并應用中國制造業上市企業樣本數據,采用多元回歸方法驗證企業產能過剩國際化治理的成效,以揭示企業產能過剩國際化治理的微觀機理,即企業遵循“外向國際化+內向國際化—產出增長效應+技術提升效應—資產鎖定克服+產能過?;?rdquo;的路徑實現產能過剩的化解。

  .......................

  第二章文獻綜述

  第一節 產能過剩

  一、產能過剩與生產能力

 ?。ㄒ唬┊a能過剩

  產能過剩有宏觀、中觀、微觀不同層次的界定,其中,宏觀層次對應國家層次,中觀對應產業和區域層次,微觀對應企業層次,微觀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構成了中觀產業層面和宏觀國家層面產能過剩的微觀基礎,從企業的微觀層面展開產能過剩程度、成因及其化解的研究更具有現實的意義。同時,對既有研究的歸納整理發現,相對于中觀的產業層面和宏觀的國家層面的產能過剩的問題研究,微觀企業層面產能過剩問題的研究相對薄弱,這也是論文基于企業層面展開產能過剩問題研究的重要原因。

  E.Chamberlin(1933)基于企業利潤最大的目標,最早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了持續的產能過剩現象,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導致廠商平均成本曲線(AC)高于邊際成本曲線(MC),即廠商不能在最優的水平進行生產(MinAC,MC=AC),至此揭開了產能利用和產能過剩研究的序幕。在此基礎上,E.Chamberlin(1947)提出從不完全競爭角度詮釋產能過剩的問題,指出完全產能(產能產出或充分生產能力)應被定義為完全競爭均衡條件下的產出水平(MR=MC=AR=P 或P=SMC=SAC=LMC=LAC),并認為是不完全競爭引起了經濟組織的無效率,從而導致了產能過剩。Harrod(1934)和 Cassels(1936)認為產能過剩是指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長期均衡小于最優的產能規模,這里的產能規模即長期平均曲線(LAC)最低點對應的產量。Cassels(1936)進一步拓展了關于產能過剩的概念,認為產能過剩是充分產能與實際產能之間的差異,并采用二分法把產能過剩分為短期產能過剩和長期產能過剩,其中,短期產能過剩與固定因素相關,并導致企業不能根據市場需求的條件做出產出規模的最優化調整,因此形成企業的短期不均衡;長期產能過剩與所有因素相關,由于其導致資源的持久閑置,長期產能過剩的問題更為嚴重,典型的例子便是公共事業性產業(水、氣和電產業),如果它們可以被高效率的利用便會給國家增加更多的福祉,關于產能過剩的這一定義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上述關于產能過剩的共同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基于福利經濟學中關于社會成本的作用,于是 Ferguson 和 Hill(1956)對基于私人收益最大化的產能過剩的定義提出了質疑,并基于對 Chamberlin、Harrod 和 Cassels 關于產能過剩的比較分析,認為基于社會標準即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替代利潤最大化的產能過剩的定義更具有合理性,即產能過剩是實際產出與社會邊際成本(SMC)最小化對應的產能之間的差距。因此,基于邊際社會成本的考察,產生正外部性的經濟活動的產能相應不足,而產生負外部性的經濟活動的產能相應過剩,這樣看來,實現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和低效益的落后產能的退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Klein(1960)認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廠商的均衡產出即為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時的產出,但在壟斷競爭條件下,廠商的均衡產出低于成本曲線最低點時的產出,兩者之差便是過剩生產能力,可見,壟斷競爭條件下的過剩生產能力是企業基于利潤最大化目標的一種理性選擇。Klein(1973)認為產能過剩是實際產出對在沒有考慮延長工時,但考慮了休假和正常維修的正常投入條件下產出能力的偏離。Morrison(1985)認為產能過剩是廠商實際產出小于均衡狀態產出的狀態。而“均衡狀態”指在價格、固定投入與技術不變的條件下,廠商達到的并且沒有動力調整的產出水平狀態。

  .......................

  第二節 資產專用性、資產鎖定與產能過剩

  在競爭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競爭的無序狀態和破壞性日益凸顯,競爭形態已經從過去“兄弟般”的一般競爭轉向“兄弟相殘”的“不投資即死亡”的強制性的破壞性競爭,因此,相對于資本與勞動之間的競爭,資本與資本之間的競爭才是產能過剩的關鍵。Crotty(1993,2000)認為“生產性資產的非流動性、地理慣性和變現的損失性是理解產能過剩的關鍵”。Brenner(2006)解釋了“落后產能難以退出的原因在于企業的固定資產,因為只要新的、壓低了的價格允許它們至少能在流動資本的基礎上取得平均收益率,繼續留在該行業就是合理的”。可見,固定資本、沉沒成本和資產專用性對解釋落后產能的退出問題和理解產能過剩的持續性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所以,論文將資產專用性作為研究企業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切入視角,展開對資產專用性特征顯著制造業企業的研究,并據此提出資產鎖定性的屬性及其特征,明確資產的專用性、沉沒性和鎖定性對企業經濟行為和政府行為的影響,以深化對中國式產能過剩的長期性、絕對性和嚴重性的理解。

  一、資產專用性與產能過剩

 ?。ㄒ唬┵Y產專用性的內涵

  資產專用性是現代廠商理論一個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對廠商的市場行為和組織規制結構的選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資產專用性(Asset Specificity)的概念最早由威廉姆森提出,后經克萊因、格羅斯曼、哈特、莫爾等人進一步得以完善和發展。威廉姆森(1980,1985)認為資產專用性是指“在不犧牲生產價值的條件下,資產可以用于不同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與沉沒成本概念有關,一項資產的專用性與這一資產用于其他用途或由不同使用者利用時其生產價值的損失程度成正比,損失程度很大時為專用性資產,損失程度較小為通用性資產”,即資產可以在不發生明顯貶值的情況下實現的重新配置(劉京,杜躍平,2005)。當一項耐久性投資被用于支持某些特定的交易時,由于投資而形成的資產往往具有專用性。資產專用性程度較高的企業有著更高的退出性壁壘,面臨市場需求不足和價格持續下降時,理性的企業往往選擇暫時停產或閑置部分專用性資產,即維持低效的生產狀態,進而形成企業的產能過剩,可見,資產專用性與企業產能過程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為此,研究將企業資產專用性和產能過剩作為重點之一,深入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并深化資產專用性理論的應用領域。為深化對資產專用性的理解,下面對與資產專用性息息相關的沉沒成本進行必要的分析。

  ..............................

  第三章 中國制造業企業產能過剩測度、現狀及特征分析 ....... 40

  第一節 中國產能過剩的現狀、特征及趨勢........................... 40

  一、產能過剩的現狀及發展歷程 ............... 40

  二、新一輪產能過剩的特征 ................ 43

  第四章 資產鎖定、產能過剩和國際化治理的微觀機理 ......... 71

  第一節 企業成本函數和產能過剩的界定............................. 71

  一、成本函數模型 ............ 71

  二、企業產能過剩 ...................... 72

  第五章 資產鎖定對企業產能過剩影響的實證研究 ............. 92

  第一節 企業資產鎖定與產能過剩的概念模型......................... 92

  第二節 理論分析和研究假設................ 94

  第七章 企業產能過剩治理的思路與對策

  第一節 企業產能過剩的市場化和國際化治理思路

  企業產能過剩的治理有兩個基本思路,一是糾正政府對企業的不當干預形成的“越位”和“缺位”尤其是對企業過度的非公平補貼導致的體制扭曲,從源頭上規避企業的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產能,即從供給側做減法;二是針對業已形成的產能過??梢酝ㄟ^企業國際化戰略的實施,拓展海外市場銷售,實現優勢產能的輸出,即從需求側做加法。為此,需要厘清政府與市場的作用邊界,實現政府由經濟建設為中心向市場環境建設為中心的轉變,促進企業由政府響應型向市場響應型的轉變,讓企業“僅僅盯著市場看”,由國內市場響應型向外向國際化和內向國際化相互協調的市場響應型轉變,提高企業市場供給的有效性,針對企業既有的無效、低效和落后產能要構建市場化的規避機制和淘汰機制,實現過剩產能的市場化出清;針對企業既有的優勢產能要推進企業“走出去”、“走上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的國際化戰略組合,通過企業國際化的產出增長效應和技術提升效應,有效實現優勢產能的國際輸出和跨國轉移,尤其是針對在財政擴張過程中積累了極大生產能力,目前下游產業無力進行消化的上游產業部門(郭長林,2016),最終實現國內消化一批、國外轉移一批、整合一批和淘汰一批的目標,產能過?;獾乃悸啡鐖D 7.1 所示。

  .........................

  第八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企業產能過剩成因及化解的經濟學解析

  論文第四章應用成本函數模型,首先對基于完全競爭條件和壟斷競爭條件下企業生產能力和產能過剩進行了經濟學解析,進而明確了中國當下企業的產能過剩屬于具有中國特色的體制扭曲性產能過剩,而非企業自愿性選擇的策略性產能過剩;其次,應用成本函數模型解析了體制扭曲、資產專用性和二者交互作用形成的資產鎖定效應對企業產能過剩的影響,經濟學的解析表明,政府在資金、土地等投入要素的初始進入性的體制扭曲,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外部化了企業的投資風險,提高了企業投資的預期收益水平,導致了企業的過度投資,進而形成產能過剩,過度投資形成了巨大的具有沉沒性的專用性資產,提高了企業退出的壁壘和風險,導致企業維持著低效的生產,落后產能難以實現市場出清,進一步惡化了產能過剩,政府基于 GDP 和就業的考慮會對企業進行持續的阻止退出性補貼,以繼續維持企業的生產,這樣便形成了體制扭曲與資產專用性互為因果的交互作用,進而形成企業強烈的重資產鎖定效應,從而鎖定和固化了企業的產能過剩狀態,形成了企業產能過剩的“初始進入性體制扭曲—過度投資—資產專用性/沉沒化—過程退出性體制扭曲—強制投資—資產鎖定—產能過剩”的路徑依賴;最后應用成本函數模型解析了產能過剩市場化和國際化治理的微觀機理,其中,資產鎖定的克服和產能過剩的化解的市場化可以發揮市場價格機制調節企業的進入與退出的作用,淘汰無效、低效和落后產能,實現市場化出清;國際化治理可以實現外向國際化與內向國際化的協調互動,實現企業的產出增長效應和技術提升效應,促進企業優勢產能的國際輸出和提質增效對接國內消費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