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的同齡人有的自己創業,建立了屬于自己的賺錢體系;有的選擇支教保研,一心鉆研學術;有的已步入婚姻殿堂,擁有著幸福的三口之家。
似乎所有人都在以飛快的速度實現了身份的轉變,只有我止步不前,停留原地。
電影《怦然心動》里有這么一句臺詞:“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當我還在擠著地鐵和公交,睡眼惺忪地趕著早班車去上班時,另一些與我同齡的人早已過上了我夢想中的生活。
我開始懷疑,也許我終其一生也達不到別人的高度,活該平庸一生,碌碌無為。
然而,《拆掉思維里的墻》卻告訴我:很多時候我們停止成長,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阻止我們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刪掉這3種思維后,我平庸的生活開始有了些許改變。
1 你只是安全感的奴隸
為什么房價持續居高不下?
為什么公務員考試總有那么多人趨之若鶩?
為什么大齡單身男女頻頻被催婚?
因我們自己沒有內在的安全感,但是內心又迫切地需要,于是只好慢慢轉向外界,尋求外部的寄托。
有了自己的房子,才算在這座城市扎了根;考上了公務員,就等于擁有了鐵飯碗;結了婚,才能從另一半那里獲取安全感。
有多少人,守著并不喜歡但穩定的工作,和湊合著能過日子的人結婚、生子,然后碌碌無為直到退休。
潛意識里似乎有人在對自己說:這輩子不該就這么過。想去大城市追求自己的夢想、想騎馬仗劍走天涯、想考研深造改變自己的現狀、想談一場轟轟烈烈不計較結果的戀愛。但是,卻比任何人都懼怕失敗。
你一定也有過這種感覺,自己陷入那種好像什么都有一點可能,但又什么都做不到的恐懼中。自己仿佛被無形的牢籠囚禁住、無法掙脫。
這種想法讓我們活在雙重的煎熬當中:不相信自己,又隨時害怕失去。我們已然成為了安全感的奴隸。
怎樣才能提升安全感,掌控自己的人生?
①小范圍地冒一冒險:
特蕾莎修女說:“上帝不是要你成功,他只是要你嘗試。”
試試看在一個不著急的時候,關上GPS走一段路;試試看只用房子一平方米的錢,給自己安排一段旅游;試試看在一兩個小群體里做一些自己不好意思做的事情。
在安全的環境里,小范圍地冒一冒險吧。它能極大程度地提高對自己的信心。
②遠離那些太容易獲得的安全感
有人說,如果你想搞廢一個人,那就提供一個沒有經濟壓力、隨時可以上網看書吃飯的房子吧。
當代有為青年的三大必殺技是:過于關心你的父母、永不犯錯的任務、養老般的工作,這些會無時不刻地馴化你成為安全感的奴隸。
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如果要害一個人,就給他提供無須努力就可以獲得的安全感。
所以,遠離讓你墮落的環境,是走出安全感牢籠的第一步。
③面對恐懼,觸底反彈
黃索菲說過:“消除恐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恐懼底線,然后去面對它。”
恐懼有三個層次:一是恐懼事情本身,二是害怕失去背后的價值,三是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去應對這個失去。
比如很多人害怕公眾演講,這是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你發現,自己真正害怕的不是公眾演講,而是怕講砸。但是在內心最深處,你真正恐懼的不是講砸,而是自己沒有能力面對講砸的狀況。
當你找到內心最深的恐懼,把臉轉向它,準備作戰,恐懼將會煙消云散。
有的人喜歡追求安逸和穩定,面對生活表現得像個旁觀者,而內心深處卻做著自己的“白日英雄夢”。
而另一些人則是天生的冒險家,敢于打破常規與束縛,拆掉思維里的墻。追求極致和完美,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2 破除無效的心智模式
在今天這個變化多端的世界,我們最大的危險不是外界的壓力與競爭,而是我們內心的模式。
這些模式決定我們看到些什么、感到些什么、如何思考以及最終成為什么樣的人。
作者分享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條狹窄山路上,一個貨車司機正在昏昏欲睡地開車爬坡。就要到坡頂的時候,迎面開來了一輛車,車上的司機伸出頭來大喊一聲:“豬!”貨車司機瞬間清醒了,馬上伸出頭沖著車的背影大罵:“你才是豬!”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
對面的司機只是告訴他前面有豬,但思維定勢卻讓他以為這是一句侮辱的話。
我們總是按照自己過去的經驗和記憶,處理我們所看到的部分世界,然后在腦海中構筑一個自己的世界。
有沒有想過,為什么看同一本書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同樣的一個機會有人視而不見有人卻馬上行動?
原因很簡單,雖然我們住在同一個世界里,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優秀的人有一套優化得非常好的后臺程序,這套程序清晰、干凈,不占內存、直指目標。
人們總說優秀是一種習慣,其實優秀是一套心智模式。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回憶自己獲得成功的理由時說:
我獲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上天的眷顧,他賜給我三個恩惠,讓我受益無窮。
第一個恩惠,我家里很窮,托貧窮的福,我從小就嘗到了擦皮鞋、賣報紙等辛苦勞動的滋味,并因此得到了寶貴的人生經驗。
第二個恩惠,從一出生,我的身體就非常羸弱。因此我只能拼命鍛煉身體,這使得我到老年也能保持健康。
最后一個恩惠,就是我文化水平低,連小學都沒畢業。托文化水平低的福,我向世上所有人請教,從未怠慢過學習。
窮困、體弱和低學歷的經歷,被松下的心智模式構建成生命中受益無窮的恩惠。不管你的過去如何,我們完全有能力調整我們的心智模式,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改變我們的未來。
破除無效的心智模式,學會打破思維定勢、調整自己的目光,才能進入你希望的人生。
3 你的堅持只是低水平的表演
有一個癡情的年輕人,每天都到他喜歡的女生公司樓下等她下班,堅持了大半年。
但是對方不僅毫不動心,而且好像越來越給他臉色。因為他的行為不僅給她帶來了不便,還總是因此讓她被同事打趣。
年輕人卻堅信只要自己堅持下去,總有一天會感動女生。殊不知,自己的行為只會給女生造成尷尬。
總有無數個成功學故事告訴你:堅持一定會成功,努力不會背叛你。
但是,卻沒有人告訴你,選擇比堅持更重要。
魯迅在日本學醫的時候痛徹地理解到,拯救靈魂遠遠比拯救身體重要,雖然醫學即將學成,他也決定放棄,從此回國從文,成為一代文豪。
李開復早年就讀于法學院,后來他發現自己討厭法學,決定放棄,轉而學習從高中就很喜歡的、基礎不是很厚實的、前途看起來并不明朗的計算機專業,最終在這個領域取得了高成就。
成功的路上,選擇比堅持更重要。
有多少人堅持自己的工作十幾年,起早貪黑趕地鐵、周末節日加班無休,每天累成狗,但升職加薪卻總是輪不到你。
這時候你是否應該思考,自己真的適合這份工作嗎?每天花的那么多時間,究竟給自己帶來了多少收獲?自己的技能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讓自己配得上升職加薪?
你的堅持,要有方向,要有質量,每一步都能夠靠近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
許多人喜歡將自己的失敗和平庸歸結于命運,但其實這只是自欺欺人和逃避現實。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又直接導致你的行為模式。
只有發現自己思維模式里的墻,拆掉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才能建立起新的思維,繼續前進。
希望我們都有勇氣擺脫平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長為不辜負所有努力和期待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