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自從彼得·圣吉(Peter Senge)的《第五項修煉》(The Fifth Discipline)問世以來,過往的幾十年間,各類公司都尋求方法變成“學習型組織”,以不斷地轉變自身。如今這個時代,數字技術引發顛覆性影響,這一目標(變成學習型組織)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但即便是最出色的公司仍舊掙扎著在此方面取得真正的進步。
其中一個問題便是,他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錯誤的事情上。問題并非在于學習,而是在于忘卻。在商務的各個方面,我們都在使用過時或淘汰的心智模式來運營,從戰略到營銷到組織到領導力。為了接納價值創造的新邏輯,我們必須忘卻以往的舊邏輯。
忘卻并非簡單的忘記,而是選擇另一項心智模型或范式的能力。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向已經熟知的事物增添新技能或知識。當我們忘卻的時候,我們踏出已有的心智模式,為了選擇另一種不同的心智模式。
舉個例子,去年夏天我租了一輛車,環游英國。我此前從來沒有開過這種型號的汽車,因此我得學習各類控制器的布局。我還必須學習著習慣開車要靠左行駛。這些還算是相對簡單的。難的部分在于我要忘卻靠右行駛的習慣。我必須不斷提醒自己“靠左”。這也是為什么倫敦的人行橫道會樹有標語“留意右側”,以提醒行人。想要忘卻不再服務于我們的思維習慣是很不容易的。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商業中。
在戰略方面,一整代人的成長受到邁克爾·波特的五力模型的影響。在此模型中,競爭優勢通過削減成本、抬高價格、鎖定顧客,和排擠競爭對手以及業內新進入者,得以實現。在波特看來,“戰略的精華便在于:對于你試圖實現的事情你必須設立限制。”
但在一個相互“聯網”的經濟體中,戰略、價值創造和競爭優勢的本質發生了根本上的改變。谷歌、優步、Airbnb和Facebook等公司關注于如何移除限制,而非設定它們。他們的目光非但沒有放在控制遞交產品的管道上,反而建造允許他人創造價值的平臺。他們試圖通過顧客、供應商和合作伙伴形成的生態系統,創造網絡效應。
波特的戰略模型并非過時了。但它毫無疑問是不完備的。忘卻才能使我們看清楚,該模型僅僅是一種可能性,而非權威的真理。
在組織設計的時代,我們正目睹正式的等級制度進化成流體網絡。但是此次轉變要求大量的忘卻。我們本能地把一個組織當作一張組織結構圖。我們自然而然地把決定留給上司。我經常聽到高管們高談闊論要“更網絡化”,然而他們實際上說的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想要真的變成一個網絡化的組織,你需要制定能夠同時創造聯合與自主的決策準則。
以下是忘卻過程的三個部分。
首先,你必須承認舊的心智模式已不再有意義或有效了。這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為我們通常無法意識到我們自己的心智模式,一如魚活在水中而不知。另外,我們也許會害怕承認現存的模式逐漸過時。我們之所以能夠建立名聲和事業,全因掌握了這些舊的模式。而放棄這些舊模式似乎像是要一切重頭來過,且要失去我們的地位、權威或自我意識。
第二,你需要發現或創造一個能夠更好地實現你的目標的模式。在最開始的時候,你很可能會從舊模式的鏡頭下看到這新的模式。許多公司在使用社交媒體方面非常低效,這是因為他們仍然把其當作分發信息的渠道。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有從一對多轉向多對多的模式。最好把社交媒體當作環境,而非渠道。
第三,你需要培養新的思維習慣。此過程和創造一個新的行為習慣,比如飲食習慣或高爾夫揮桿動作,沒有什么不同。而其中的傾向便是掉回到舊的思維模式,也因此回到舊的行為方式。一個非常有用的辦法則是創造一些觸發器,能夠提醒你正在使用哪一種模式。比如,當你在談論你的顧客時,留意自己有沒有把他們稱呼為“消費者”——此對應于一種事務性思維模式。尋找一個能夠反映更具協作關系的詞語。語言上的轉變有助于鞏固思維上的轉變。
好消息是,隨著你的大腦不斷適應,不斷嘗試忘卻會讓改變變得更簡單和更快捷。(此過程被稱為“神經可塑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解決問題時,不能用創造問題時的思維。”在這個變革性改變的時刻,我們需要意識到自身的思維模式,且在思想上變得靈活多變。而這一切應先從忘卻我們對于學習的認知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