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不需要千萬,也不需要四五百萬,只需要兩三百萬!便能夠享受到最新的人體冷凍復活黑科技!

只是,目前此類公司只承諾科學冰凍,并不保證復活。61歲女作家杜虹作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通過冰凍頭顱寄希望于五十年后復活。又據報道,意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塞爾吉奧今年將于英國進行全球首例換頭手術。

 

在生死方面,中國自古就有懷疑論基礎上的樂觀進取傳統,黃河決堤了便治理,東海淹死人了便填掉,天氣太熱了就把太陽射下來,“現實科學”在中國大陸上本就有得天獨厚的土壤。因此齊同生死的道家也就搖身一變成為煉制丹藥的道教,宣揚生命苦難的佛教也最終演變成講求頓悟的禪宗,中國的觀念中很少談到復活,它只追求更實際可感的長生不老,因為一旦土葬也就意味著“魂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禮運》)。
 

就此而論,國人雖然沒有宗教信仰,但不意味著沒有信仰,更不意味著沒有敬畏,在中國傳統中,一方面是無時無刻的詩意表達,另一方面則是對天人合一的不斷追尋,“自然”已經無所不包、至大無外,不需要去尋找一個彼岸世界。

 

但是肢體的消亡終究令人難以接受,記憶能夠維持的時間畢竟短暫,任何人都難以接受那種徹底的虛無,于己、于親人都是如此。帶著這樣的思索,學者吳功青和徐詩凌在留學意大利期間,通過對羅馬地下墓窖走訪探索,不僅重現了紛繁復雜的歷史時刻,更揭秘了萬人墓背后的人性邏輯,為我們理解生死、宗教、信仰和當下提供了一個跨文化的、更加廣博的視角。

 

羅馬的地下墓窖由羅馬早期基督徒建造,數量達幾十個之多。不同于羅馬人通過現實的榮耀來對抗死亡,基督徒十分唾棄對死亡的絕望態度,他們把死人埋到墓地里,期待真正的永生,因為根據圣經記載,耶穌死后三日內復活,并將復活的希望給了一切信他的人。

 

為了解決由于身體毀壞而導致的對于復活的不確定性,教會提出了很多設想,奧利金強調:首先,復活不僅是身體的復活,而且是同一個身體的復活。第二,復活時的身體,不再是我們看見的肉身,而是“靈性身體”。同時,通過裹尸布處理尸體,基督徒則能讓自己更加卑微,親身體驗耶穌的死亡,進而獲取復活的信心。

 

有了這些習俗,基督徒心里的死后世界不再是難以捉摸的虛無,而形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生活,信仰也不再是一種說教,一種單純的信念,而變成了一種行動,一種同時指向永恒和現世兩端的活潑生命。

 

基督教發展早期,教會和基督徒的處境非常險惡,然而,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越是殘酷,基督徒的殉道激情就越發高漲。

 

表面看來,基督徒的這種“激情”很不自然,甚至很不人性。但是,這種不自然的“激情”只是表現,他們最終的目的并不在此,基督徒愿意“忍受”,并不是發自內心地認為災難是對的,也不是他們愿意忍受災難,而是因為耶穌強調謙卑,并為謙卑的人而不是驕傲的人預備了永生,基督徒便不得不遵從誡命用“忍受”的方式期望永生。

 

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為什么基督會頒布“忍受”的誡命?為什么受難反而像一種積極的應許,讓基督和殉道者們的信念堅定不移?我們就會發現,在基督徒“激情”的表層悖謬下,還隱藏著一個更深的心理結構,“受難=正義=永生”。

 

“受難=正義”說的是,基督和基督徒認為受難不僅不是一種羞辱,而恰恰是獲得正義的一種方式;“正義=永生”則是說,基督徒因為從上帝眼中的正義而得到永生的應許。從“受難”到“正義”,再從“正義”到“永生”,早期基督徒尋到之路表明,第一,受難內化成道德,變相滋生了基督徒的內在肯定;第二,受難的激情最終依賴于永生的許諾,復活是一切殉道者“激情”的根本支撐。

 

甘于殉道的“激情”除了謙卑的要求和“末世論”的背景外,還有一個更為世俗的維度。即面對異教徒對于基督徒的指控和迫害,殉道不僅是向上帝作證,也是對世人宣告:“我們”——基督徒,不僅沒有做過任何壞事,反倒是你們——異教徒,用極為不義的方式在懲罰我們。于是暴力的迫害越劇烈,便越陷自己于不義,相應的,基督徒自身的正義感就越來越強,獲救的自信越來越強(因為異教徒的做法像魔鬼),得到的支持也越來越多。

 

在整個羅馬帝國時期,幾乎沒有哪個知識分子看清其中的內在本質。結果,羅馬人要么對之不管不問,要么對之大加殺害,非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陷入到基督教自身的邏輯當中,為基督教的勝利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