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說介紹學說定義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及其客觀規律,提高管理人員預測、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
學說原理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在組織中以及組織與環境相互作用,人們從事工作的心理活動和行為反應規律性的科學。它采用系統分析的方法,綜合運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生理學、生物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研究一定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的規律性,從而提高各級領導者和管理者對人的行為預測和引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實現組織預定的目標。
2學說特點、表現組織行為學是一門多學科、多層次相交叉的邊緣性學科,又是具有兩重性和應用性的學科。
(1)邊緣性表現為多學科相交叉性和多層次相交切性;
(2)兩重性表現為組織行為學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具有社會屬性;
(3)應用性表現為組織行為學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聯系組織管理者工作實際,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組織的工作績效。
表現 組織行為學既有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的一般規律性這種自然屬性,又具有特殊規律性這種社會屬性。這種兩重性主要由多學科性、人本身的兩重性和管理的兩重性決定的。
(1)是多學科性決定的。
(2)是由作為研究對象的人本身的兩重性所決定的。
(3)是由管理的兩重性所決定。
應用性表現:組織行為學與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理論性科學不同,它屬于應用性科學。它在應用理論科學原理的基礎上,探索和揭示組織中人的心理與行為規律性,在掌握這些規律性后還要進一步研究評價和分析人的心理與行為的方法,掌握保持積極行為,改變消極行為的具體技術和措施,它的直接目的是緊密聯系組織管理者的工作實際,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組織的工作績效。
3學說發展組織行為學是在管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管理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它是人類社會有序發展組織行為學書籍的推動力。管理是管理者運用一定的職能和手段協調他人的活動,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實現既定目標的活動過程。盡管管理活動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我們大家知道1911年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的出版,標志著管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誕生。人是管理的主體,也是管理的對象,研究人的行為規律便成為管理學的重要內容。社會的進步促使組織中的管理者必須重視對人的管理,組織管理學、人事管理學這些管理學的分支越來越顯示出在管理體系中的地位,組織行為學就是在此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發展階段
管理學理論的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按照比較公認的說法,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科學管理學派階段
20世紀初到30年代,以美國的泰羅,(F?W?Taylor),法國的法約爾(H?Fayol)、德國的韋伯(M?Weber)為代表的古典管理學派。泰羅是科學管理的倡導者,被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從根源上講泰羅是組織行為學先驅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這一時期正是大工業快速發展的階段,人們關注的是生產的效率。泰羅對工作進行動作和時間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設計,在鋼鐵公司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搬運鐵塊、鏟鐵鍬等,將人的動作進行分解和設計,提出了勞動定額、工時定額、計件工資制等。這一階段的管理理論重視對物的研究,而忽視人的因素。
2.行為學派階段
行為學派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約、麥格雷戈等,他們提出了著名的人際關系理論。在行為科學的發展史中被稱為里程碑式的實驗就是1924年開始的霍桑實驗。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實驗。霍桑實驗是指在美國芝加哥西部電器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學研究的總稱。實驗1924年開始,直到1932年。梅奧的重要研究成果產生了人際關系理論。
霍桑實驗共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被稱作“照明實驗”。當時的實驗假設是:提高照明度會有助于減少疲勞,提高生產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還是降低照明度,一個組的照明已經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產量仍然提高,專家無法解釋是什么原因促使產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奧開始主持霍桑實驗。主要進行了三方面的實驗,如福利實驗、隨訪實驗、觀察實驗。
3.管理科學學派階段
管理科學學派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代表人物錢德勒、勞倫斯等。其特點是把系統科學的理論應用于管理,即我們通常說的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應用于管理領域,形成新的組織管理技術和方法。
4.綜合性的現代管理學派階段
管理科學學派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以后。這一階段綜合了前三個階段的研究成果,把組織看作一個開放的社會模式,把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結合起來,創立了系統工程這一新的管理理論。系統工程強調系統的組織和規劃,解決了多種目標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