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改革開放30年,企業家已經成為了推動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的群體之一。中國家居行業發展30多年,經歷了從小作坊到大企業,這個變化背后是企業家的成長。每一個企業家,都代表了一個時代,以及行業發展脈絡。

本文摘自節目《家居大商》,一窺中國家居行業30年高速發展之下,企業家朱福慶自己的故事、成長的歷練、商業之路的苦與甜。


進入門窗行業,并不是一種偶然。早年朱福慶放棄了家鄉的安逸生活,舉家前往廣東發展,帶著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心態,他從事過許多工作,也經營過門窗行業,但是,商家提供的門窗產品始終達不到他心中的品質要求。


看到門窗行業的“不爭氣”,追求高品質生活的朱福慶決定自行打造一個門窗品牌。2007年,朱福慶創立皇派,從此扎根在這個行業。


“在我的觀念里,我就是一個工匠。”在朱福慶看來,真正要把門窗做好,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不能走捷徑。未來,產品品質和用戶體驗都相當重要。


他將“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皇派門窗對每一個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扇門窗細節都精心打磨、專心雕琢、用心打造,這讓皇派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門窗技術難關,成就門窗行業的傳奇。


經歷10年的發展,朱福慶打造的皇派門窗已經成為行業里的明星,在門窗品牌的路上,他堅定不移。

PART1

開啟門窗之路


2007年,朱福慶創立了皇派門窗,但創業之路并不順暢。由于行業整體水平低下,皇派創立之初,生產出來的產品出現了大量質量問題,朱福慶決然的把所有產品作廢品處理,損失巨大。


朱福慶:我是2007年3月份成立皇派門窗這個品牌的,之前我做別的行業也做得不錯,但是以前做的行業體量很小,而且是在內地,我總有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心態,總想出去闖一闖。2005年來到廣東之后,我考察了很多,一開始是做貿易,但是貿易做得不好,我一直希望能自己控制產品的質量、售后。


經過思考,我去了廣州。我在2006年7月8號到廣州建博會,在整個展館走了幾天,關注了很多行業,最后決定做鋁合金門窗。


問:經過了哪些思考,為什么跟別的行業對比之后會選擇鋁門窗這個行業?


朱福慶:因為我以前學建筑,做建筑監理,對門窗有一定的好感。而且我每到一些高端樓盤,或者到朋友家里,都會去仔細的觀摩他們的建筑。有一次我到國外,看到一個靠海邊的房子,那個門窗做得很大,玻璃也很大,那個景色你可想而知,我在心里很喜歡這個門窗,從此對這個門窗好像有烙印一樣。


只要我努力了,那它就一定是有回報,當時是這么想的,其實也經過市場調研以后,我選擇進入鋁合金門窗這個行業。


問: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哪些事情是您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


朱福慶:我們是2007年創辦的企業,剛開始為了快速鋪開市場,本來想走高端路線,但是市場的接受度沒有那么快。所以我們還是隨市場大流,做了一些普通大眾化的產品。為了快速擴張,幾乎把全國的精力投入到這一塊。


誰知道我們做了一年,盤點財務之后發現,雖然這一年生意挺好,卻沒有盈利。后來公司通過內部開會探討、調查,發現我們之前那部分產品的定位不對,經過思考之后,第二年我們把產品全線升級。

在產品升級的過程中,對企業來說是很痛苦的。我們通過這么久的發展,在市面上的擴張,經過產品升級之后,經銷商能不能接受更高檔次的產品。而且,我們之前的原材料、產品,都只能當做廢品處理掉,這些都是一筆很大的費用。


問:那是如何去調整的呢?


朱福慶:之后通過我們對品牌重新梳理定位,重新籌集資金,加大資金的投入,以及到全國各地參展、重新吸收新鮮血液進公司管理層,加大團隊力量,通過不停的動作,我們在市面上還是站住了腳。


PART2

皇派門窗的三次騰飛


2010年,皇派門窗聘請國際巨星陳寶國代言,開始了品牌之路。2012年,皇派啟動形象工程,強勢登陸央視 ,2013年,機場、高鐵、高速公路等鋪天蓋地的廣告,更是讓公司正式進入飛速發展期。2016年,皇派又攜手中國策劃大師葉茂中展開新一輪“品牌升級”。一系列品牌大動作的背后,朱福慶有怎樣的考量?


朱福慶:因為現在不是市場缺產品,是產品太多。如果企業和產品,沒有品牌在前面,這個產品、這個企業就很難做得好。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2009年靜下心來,只做專賣店,只以專賣店的形式來銷售,散單我們一律不接。但是品牌推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010年我們請陳寶國代言,也是花了很多的資金。我們還是一咬牙,把他簽下來。


2007年我們那樣的定位,那樣的市場運作,對皇派其實有很大的傷害。后來因為陳寶國代言才有好轉。陳寶老師一看就是沉穩、寬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可信度相當高。因為他的代言,還有我們的市場上的一系列的品牌推廣,2010年我們幾乎把品牌以前受到的傷害補回來。跟著我們好幾年的經銷商,他們也認為公司這些路走得都是很正確。


問:2012年,皇派啟動形象工程,強勢登陸央視,13年皇派正式進入飛速發展期,當時您有做了哪些調整?對于您個人來說,這一系列果決發展動作的背后,最大的支撐是什么?


朱福慶:2013年,訂單的增長超過預期,我們遭遇了產能及交貨期危機,為此,皇派斥巨資聘請專業的工廠管理咨詢公司駐廠管理,危機才得以解決。我們進行了實行生產精益化管理改造,并且在9月份與陳寶國簽訂續約代言等。我進行這一系列動作最大的支撐是要把門窗做好,要有工匠精神,這個信念支撐著我前行。


而且,2013年我們在央視、廣州機場、廣州南站以及全國各地建材市場、十幾個省份的高速路上高炮廣告牌的投放,在我們這個行業中,還是引起很大的反響,也有很大的影響力。


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這個品牌,讓它走得更遠,把它的知名度拉高。因為一個品牌未來想要做得怎么樣,第一要有產品的支撐、產品創新的支撐,還必然要有營銷的支撐,營銷做得好,對產品力也有附加值。


問:這一系列的營銷,對皇派也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朱福慶:作用相當大。


問:2015年這一年,皇派也是結合了奧運的熱點,還推出了奧運營銷,也攜手了營銷專家葉茂中打造品牌新的高度。在這個階段,您對皇派又有怎樣的期望?


朱福慶:我們都在為未來而打下基礎。未來肯定我們會有一個很大的爆發點,但這個點在哪一年,還是要看我們的基本功。


內部方面,一個是看我們內部基礎設施,目前我們在興建新的工業園。今年、明年要儲備產能,未來產量無窮大,我們內部也能把它消化。


還有外部,假如我明天要爆發,我不能明天做準備,我應該前兩年做準備,就像與葉茂中合作,我們是為了品牌的梳理。


梳理其實就是定位,同時也是為企業、為品牌、為未來制定戰略方向。只要未來方向正確了,可能在運作中有一些小小的磕磕碰碰,但它一定不會很大的影響品牌的走向,它只是快一點,或慢一點。但是,如果方向、目標是錯誤的,那你走得越快就錯得越快。


品牌定位和梳理是相當關鍵的,假如你是一個消費者,你來買我的產品,買我的門窗,你是沖什么來買我的門窗?這就是我們為什么經過一年的市場調研,對消費者的心智的調研。


我們重新梳理重新品牌定位,一切都是從消費者出發,制定我們的策略。今年我們會把品牌全部梳理好,再加上我們內部的基礎建設,產能儲備,如果這兩方面OK了,下一步就是我們很大的爆發。


PART3

專注的力量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居企業跨界進入門窗行業,朱福慶歡迎這些外來的競爭,因為越多人做,蛋糕越大。而皇派還不會跨界到大家居,朱福慶更愿意專注于門窗行業,專注于產品創新、專注于匠心制造。


問:回歸到行業來講,我們知道現在門窗行業處于一個大行業、小品牌的階段,各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沒有很高,在其中您覺得皇派門窗是處于一個怎樣的位置?


朱福慶:我們暫時是在行業中領先,但是現在整個建筑門窗行業,也是大行業、小品牌。正因為這樣,我們未來機會很大,因為市場是無窮大的。到現在為止,我們這個行業,還沒有像電器中的格力空調、美的電器,像油煙機中的方太、老板。消費者還處于對品牌很陌生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機會是很大的。 [FS:PAGE]


問:對下一個十年您有怎樣的規劃?


朱福慶:我們希望做到這個行業的領導者。但我們不是說要同行、對手都做得不好,我們希望他也做得好,因為這個行業越多人做,蛋糕越大。同行跟同行有競爭是正常的,沒有競爭反而市場不是那么良性。有競爭才會有發展,有競爭企業才會有斗志,有拼勁往前走。


問:但是現在有更多的企業跨入了門窗這個領域,當更多的企業進來搶這個蛋糕的時候,您會覺得競爭越來越激烈嗎?會搶掉原來的市場份額嗎?


朱福慶:多多少少他們也會搶掉一些市場份額,但是我們也歡迎他們進入門窗行業。因為有些大家居企業,本身就具有材料的優勢、渠道的優勢。他們進入這個行業,也讓更多的人知道,買房子或者裝修房子,要重視門窗的性能。


問:所以你覺得有更多的競爭者也是好事?


朱福慶:我認為是好事。


問:現在雖然說門窗行業發展很快,但是我們也看到一個現象,有一些門窗企業也跨界到全屋定制,或者跨界到大家居,對這個現象您又是怎樣看的?


朱福慶:我們暫時沒這方面的考慮。因為我認為這個行業還有太大的空間。如果我們仔細走進去,我們在技術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們一定要把本行業做好。這個行業都沒做好,我個人不會輕易去涉足其他行業。


問:這也像您多次在采訪中提到的,您會專注于門窗這個行業。


朱福慶:專注于門窗。


問:在您看來專注雖然是一種優點,但它同時會不會也是一種冒險?


朱福慶:我認為有一定的風險。其實中國的市場既好,又不好。中國的市場真的太大了,任何一個行業只要在中國,它一定是很大的,但同時,每一個行業做的人也多,幾乎產能都是過剩的。


可能大家會覺得,可以延伸到別的行業,但是本來競爭就很大,我們還要踏進去一個比較生疏的行業嗎?有句老話講,做熟不做生,我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很多企業做得很成功,做得成功當然好,但是風險還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