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已經通車將近一年的港珠澳大橋車來車往,大橋上的智慧停車系統,讓來往的車輛實現秒速通行。提供這項服務的捷順科技,現在是國內唯一以智慧停車為主營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

         順捷科技的創始人唐健有時思考:如果不是讀了EMBA(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公司的發展也許是另一番樣子。2007年讀完兩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以下簡稱「中歐」)EMBA之后,原本有些保守的他決定讓企業上市。2011年捷順科技登錄A股,企業自此走上高速通道,「像是穿上了童話里的紅舞鞋」。
 
正如唐健所經歷的,EMBA課程正在改變越來越多企業的命運和企業領導者的人生軌跡。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我國引入至今,EMBA課程每年培養出大批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企業家和高層管理者。
 
EMBA,這個年頭并不長的「95后」,如同一個創業公司,經歷了「從0到1,從1到N」的過程,篳路藍縷,九死一生,從最初的不被認可、頻頻碰壁,到廣受商業管理人群的追捧。如今,中國的EMBA教育愈加受到國際認可,已能夠與世界頂級商學院比拼實力。權威榜單英國《金融時報》調查顯示,2018年,大陸地區有11家商學院的EMBA項目進入全球百強。
 
1/ EMBA初生遇冷 院長親自推銷
 
時間拉回到1994年的上海。此時的上海已成為改革開放的新熱土,市場化浪潮下,大批跨國企業在中國安營扎寨,本土企業也面臨全新的市場局面,「企業管理」已成為迫切需求。
 
在開放環境下,跨國公司的高質量本土人才從哪來?國企經營者又該如何適應市場化、國際化的競爭?希望從事企業管理的有識之士該接受怎樣的管理教育,才能成為中國企業未來的領軍人物?
 
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中國政府和歐洲聯盟合作創辦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應運而生,在中國大陸率先推出EMBA課程,希望通過國際化、專業化的管理教育,培養視野開闊、情懷卓越、富有創造力的社會中堅和未來領袖。
 
不過在當時的環境下,別說EMBA課程,就連商學院、管理學在國內都算是新鮮事物,上萬元的學費更讓人敬而遠之。
 
時任中歐院長的李家鎬,為了推廣EMBA課程,不得不頻頻「刷臉」,給上海的大企業發文,努力引起市場重視。時任副院長張國華則帶著職員親自拜訪企業。臨近夏天的上海天氣炎熱,張國華等人穿著西裝拎著包,從外灘南京東路開始,一路往南京西路方向走,逐一「掃樓」,拜訪客戶。
 
此外,中歐也多次舉辦EMBA課程推介會,介紹當下人才的稀缺和就讀EMBA的必要性。教授們激情澎湃的演講,感染了很多聽眾。時任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家棟,在聽了一場動員會后,當年就決定報考了中歐EMBA,之后又讓公司80%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到中歐學習。他的公司,也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成為國內一流的人力資源服務企業。
 
與此同時,跨國公司在國內火熱發展的九十年代,中歐歐方董事會、院長、外籍教授們也展開攻勢,向各大外企推介中歐和中歐EMBA課程,不僅為中歐從各大跨國企業募集到了辦學資金,還從這些企業中招收了大量EMBA學員。
 
多方共同努力下,中歐首屆EMBA課程招收了42名學生,其中英文班20人,中文班22人。1995年5月,中歐首個EMBA課程開班了。
 
2/「創業模式」 下的快速發展
 
隨著國家逐步放開EMBA課程教育,從2002年起,全國各高校陸續推出EMBA課程,國外名校也紛紛進入中國市場。一時間掀起一陣EMBA熱潮。
 
「和百年老校相比,我們只有短短幾年歷史,不僅不能犯一個錯誤,還要更出色。」面對激烈的市場環境,當時已成為中歐院長的張國華有著非常強烈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彼時國內商學院開展EMBA教育主要有「顧問模式」、「外資模式」和「創業模式」三種。中歐EMBA采取了開頭艱難,卻前景廣闊的「創業模式」。聘請全球范圍內的一流教授,但頒發本院學位,既充分利用國外資源,又能保留商學院的發展自由。
 
經過二十多年的奮斗,EMBA課程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至2018年,英國《金融時報》商學院排行榜中,中歐國際EMBA排名全球第五;2019年,中歐MBA排名位居全球第五。中歐是亞洲唯一一所MBA和EMBA同時進入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排行前五的商學院,與世界頂級名校同臺起舞。
 
目前,中歐已建成一支世界級的長期教授隊伍,將近70名全職教授來自全球20個國家和地區,國際師資占比高達61.7%。在愛思唯爾(Elsevier)高被引學者榜單中,中歐教授連續五年(2014-2018)在「商業、管理和會計」領域穩居第一,約占中國入選學者總數的三分之一。
 
3/ 升級之路:從戈壁到實境課堂
 
有了教授授課,但沒有學員的參與,你又怎能獨自起舞?
 
一句話道出EMBA課程講授與案例討論的強互補性。EMBA課程非常注重實踐,最終的課題報告聚焦于能夠改變企業戰略的市場分析和實戰分析,并非單一性的學術探討。
 
中歐EMBA學員在為期兩年的學習期間,大約要閱讀220個案例。2001年,中歐便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深入企業內部獲得第一手信息。課堂上,來自中歐開發的本土案例的數量與使用量占比,從2013年的30%逐步提高至60%。
 
中歐案例多次獲得全球影響最大的EFMD(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案例寫作競賽獎,這意味著在中國本土案例開發方面,中歐已具備與國際知名商學院同臺比試的實力。
 
在案例教學之外,中歐EMBA課程一直在創新迭代中。
 
2015年中歐EMBA推出「戈壁領導力」課程,三天行走88公里玄奘之路,試將戈壁精神通過課程的形式提煉出來,忍耐力、應變力、團隊協作和戰略決策等都設計在三天的行走當中。
 

中歐教授忻榕介紹,連續數日在戈壁灘上極其艱難地徒步行走,帶給學員的是一個精心設計的立體課堂,而這個立體課堂充分展示了「領導力」和「行動」的關系:聽而易忘,見而易記,行而易懂,思而易行。
 
2016級EMBA學員司繼成從戈壁回來后,對「一個清晰、共識的目標能凝聚團隊、激發斗志」感受深刻,回到公司,他重新梳理企業的戰略計劃和規劃,讓中層團隊對未來有所期許。
 
2018年,在副院長兼教務長丁遠教授的積極推動下,中歐又將課程再次升級,獨創「實境教學法」。「實境教學是案例教學的升級版。它把同學從課堂帶到案例中的企業去,通過觀察、交流、研討,帶著問題剖析實例、碰撞視角、提升認知,從而收獲學習成果。」丁遠教授介紹到。
 
實境教學法兼具傳統與創新,傳統之處是因為它仍然采用了案例教學的組織形式,學員在教學開始之前需要閱讀案例。創新之處則在于它更強調理論結合實際,從原本帶有距離感的文字了解升級為親身經歷,且面對面地交流碰撞。而被參訪企業也將獲得來自企業高管們最真摯的灼見。
 
4/ 重啟人生下半場
 
從1995年到2019年,中歐EMBA走過25年歷程,國際化辦學、結合中國企業實踐、嚴謹的治學氛圍和高端的校友生源,不斷吸引到了越來越多的優秀人士加入學員隊伍。畢業后,他們也成為了對中國企業、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的關鍵人物。如吳敬璉教授所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管理水平的提高,要為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記上一筆。」中歐人骨子里的不服輸、不自滿、絕不后退的創業精神,也在一屆又一屆校友身上得以傳承。
 
在「授業」和「育人」相結合的管理教育之下,EMBA學生懂專業、懂管理、懂國際慣例,更是在追求商業成功之外,各自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念。
 
 
「創業是人生的修煉,我們也都是自己人生的創業者。中歐不僅僅給我打開了整個商業世界的全景圖,更是人生的導覽者,讓我看到了各種不同意義上的成功和不同人生的萬象斑斕。」中歐EMBA2013級校友,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這樣評價他的中歐之旅。
 
與朱明躍的感受類似,一份對中歐EMBA學員的調查顯示,72.7%的學員認為,在完成EMBA課程后,感到 「格局變大了」,突破了事業和人生的瓶頸。
 
「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中歐EMBA2017級校友孫霞說,「經歷商海沉浮,保持冷靜內心,回歸學校,重新審視過往與未來,讓我對企業經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多維度的視角。」
 
中歐EMBA學員的平均年齡接近40歲。人到中年,要面對事業的瓶頸,精神的疲憊,身體的倦怠,卻仍有心有不甘的內驅力,乃至重新審視生命意義的迫切感。想蛻變,所以重新開始學習。重啟人生,任何時候都不晚。正如德魯克說:如果你現在還沒有開始,那么以后也不會開始。
 
「在這里,重新成為一個少年,成就更好的自己。」中歐李銘俊院長對EMBA學員有著這樣的期望:不僅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志向,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成為兼具中國深度和全球廣度,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商業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