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商科的很多知識都是可以靠自學來獲取的,但MBA不可以。
商科的很多知識都是可以靠自學來獲取的,但MBA不可以。
MBA不是商科嗎?是。但MBA這套培養體系有它自身特有的精妙的設計,它的學習過程本身就是個熬制、萃取的過程。不入商學院,難得其精髓。
僅說三點。
1、申請過程。
申請過程本身對MBA準學員就會有提高作用。申請國外(或國內體制外)MBA,您需要考GMAT;申請體制內MBA,您需要參加管理類聯考(其實差不多就是GMAT的漢化版,考察思路是一致的)。GMAT的核心是邏輯思維、批判性思考——借你一雙慧眼!美國三大研究生入學測試GRE, GMAT, LSAT,究其本質,考的都是邏輯,而不是其中的數學和英語。智慧自在其中!這種智識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 您還需要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未來的職業目標,去寫PS(Personal Stataement,個人陳述),去揣摩、迎合商學院的招生標準。而通常來講,這套招生流程確實是為了培養管理者而設計的。這一趟走下來,您的管理思維已被涵化、定有提升。
2、學習過程。
MBA到底學什么?
MBA本質是學習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決策。 來,一起想象一下,以決策為圓心,十來門核心課程(管理經濟學、戰略、市場營銷、組織行為學、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公司財務、運營管理、數據模型與決策、管理溝通、統計學等)圍著圓心組成一個圓周,核心課程的學習過程就是繞著圓周跑一圈,每一門課程指向的都是那個圓心——決策。 這個“跑一圈”的過程,就是很多人所說的“MBA什么都學了,但什么都沒學精”。之所以產生這種認識,是因為他們以為“跑一圈”下來學的是圓周(各門核心課程),但其實學的是圓心(管理決策)。 “圓周”是肯定無法精深把握的,因為學時有限且MBA志不在此;但“圓心”,卻是MBA志在必得的堡壘。 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為什么歐洲MBA的學制那么短、卻又同樣優秀!因為其學制短,所以就很水、學不到東西?那如果MBA學制延長到三、四、五年,是不是就更有含金量了?汽車不是以size大小來定價的,MBA不是以學制長短來評判其價值的。只要抓住了MBA管理教育的精髓——管理決策,一年也夠! 為什么要泛泛地“跑一圈”?因為每一個管理者(尤其是中層管理者)在決策過程對企業管理的各個方面事實上就是了解泛泛(能精通自己所在職能已屬不易),但又必須在自己所處的職位上做出盡可能正確的決策,于是MBA的學習是一個精妙的模擬決策的過程。所有的管理者都不可能是企業各個方面的專家,哪怕CEO、董事長這些高層管理者也未必是;在學MBA更不是,畢業后也不是,可能一生都不會是。但是管理者必須在知識欠缺、信息模糊的情況下,做出相對科學合理的決策。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說“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 管理的本質是實踐,MBA模擬管理實踐。MBA的學習,模擬真實企業里的管理者,在專業知識有限(永遠有限)、信息不充分不明晰(永遠欠缺)的商業環境下,做出決策。這種決策,無法追求商科知識的充足(當然越充足肯定越好)、決策信息的明朗,因為真實的管理者、真實的商業環境,就是那樣的!所以很多人感悟出MBA學的是一種思維,獲取的是一種視野——正解!那些過于強調商科知識傳授的商學院,那些鄙夷MBA課程學不到多少東西的(準)MBA,疑似一葉障目。抽絲剝繭、刪繁就簡,MBA主攻一個核心技能:管理決策。于是一年夠了,兩年更綽綽有余,順帶多學點商科基礎知識也不錯。 真正牛叉的商學院,其MBA的教學就是深諳這個培養思路,在課程設計和教學上,做出科學的安排,對MBA們的管理思維進行淬煉。其中備受推崇的,就是案例教學!老師的引導、同學間的合作、彼此觀點思維的碰撞,都是在逼真的模擬真實的決策環境——真實的公司里,就是這么干的——各種沒完沒了的開會。有悟性的管理可造之材,在這個過程中會得到升華。而這一切,都不是商學院之外的您,集齊了所有MBA教材、并細致學習之后,可以獲得的。您可以據此學到商科知識,但那還不是MBA。
3、人脈。
MBA同學之間,不僅在讀期間是學友,更是商業生涯上一生的伙伴,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如果您懂得互相尊重、包容多元,以后大家在事業和生活上都或可互相扶助。不要輕視這些!內涵的能量不可限量。 Business,很大程度上,就是資源整合,那么聚集資源,自然也是應有之要義。尤其是名校MBA,那背后的校友力量、名校品牌帶來的無形資產,真是一兩句話難以盡述。懂的自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