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

一般而言,“全獎”這個詞總是與“學霸”聯系在一起;而在真正的學霸眼里,“全獎”只不過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對于郭夢來說,獲得2016年復旦MBA聯考第二名的好成績,是她一貫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結果,也是她對于未來3-4年規劃的一個開始。


補上管理的“短板”,就趁現在!


為人熱情、嚴謹克己,這是擁有海外留學及工作經歷的復旦2016秋季MBA新生郭夢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美國取得人力資源碩士學位后,郭夢順利就職跨國企業“聯合技術公司”,并進入針對管理人才的全球輪崗項目,先后在美國南部分公司、全球總部參與支持核心項目;之后她回到國內,支持項目在中國、新加坡、韓國地區的系統上線工作。隨著項目的快速發展,郭夢聽到內心有個聲音在說:是時候進入管理崗位了。


此時,挑戰是顯而易見的:首先是在管理上,沒有系統的理論知識構建,經驗也尚淺;其次,由于長期在美國學習工作,對中國的了解相對薄弱。怎樣攻破這個瓶頸呢?郭夢心中早有了答案:復旦MBA。


盡管并不是上海人,但當時回國駐點的工作地就在上海,提及當初選擇在上海攻讀MBA學位時,郭夢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復旦情懷”:“我期待能夠在這個交織學術氛圍與人文氣息的校園,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與同樣優秀的伙伴共同進步。”


備考,步步為營!


郭夢擅長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長遠規劃,在備考復旦MBA的時候,她同樣展現了這一技能:對自己進行了一番深入分析:“之前我有研究生學習的背景,對專業知識能夠較快領會掌握,加上從美國歸國不久,英語基礎比較好,這些是優勢。而比起優勢,找到最薄弱的環節更為重要。”在郭夢看來,從60分到90分的提高所付出的努力,幾乎等同于從90分到95分,但是性價比更高。“在有限的時間內,我當然希望把時間用在刀刃上。”于是,一輪模考下來,郭夢找到最容易提高的突破點――數學。


備考策略確定下來之后,真正的考驗便是時間規劃與執行力了。作為在職備考的學霸,郭夢在如何平衡工作與學習上的經驗之談是: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時候不考慮學習,學習的時候不掛心工作。與之相對應的,郭夢為自己制定了詳盡的學籍規劃,計劃從每個月要做完哪些事情,到每天的某個時間節點需要達成怎樣的目標。


在最初定計劃的時候,郭夢就已經給自己制定了三輪的復習計劃:第一輪4-5周,第二輪2-3周,第三輪1周。當然中間也有些緩沖期,和工作很忙的期間。但常態是,每天早5點到晚12點,除了上班的8小時,余下的將近10小時都在備考――包括吃飯和通勤時間。在最緊張的復習階段,為保證完成計劃,她甚至將睡眠時間壓縮至4-5個小時。


“備考的過程是孤獨的,而戰友的存在,會讓你的心情有了支持和寄托。”除了自律,同伴的鼓勵也是郭夢堅持的動力。備考期間,她結識了一群同樣以復旦MBA為目標的伙伴,大家自發組織學習小組,相互鼓勵相互促進,在分享筆記、討論考題的過程中,收獲了寶貴的友誼。更難得的是,大部分學習小組的成員,都成功通過聯考,成為復旦MBA的同窗,彼此的緣分更加深了一層。


比定計劃更重要的,是享受學習時光!


如愿踏進復旦的校園,郭夢的第一感觸是:復旦MBA是一個無比溫情的項目,但這份溫情又具有無可替代的深度。


在課堂上,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導師,從實戰角度鞭辟入里地傳授企業管理相關知識,常常喚起郭夢之前在實際工作中處理相應問題的情境記憶。實踐與理論的結合,帶來醍醐灌頂之感。


課堂之外,復旦傳承的人文情懷深深感染著郭夢。同為MBA項目的學長學姐化身黑衣人,不計回報地幫助后備,分享學習、工作經驗與心得。“重新回歸校園,再次收獲了純粹的同學情誼,這份情誼甚至超越了友誼,彼此就像家人一般。”郭夢坦言。


如今郭夢已經進入復旦MBA學習,習慣“計劃型思維”的她在未來兩年半又給自己定下了怎樣的“小目標”呢?


關于學習計劃,這位美女學霸表示,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好,不一定非要爭第一,切實掌握知識最重要。在工作上,郭夢在新工作中剛剛接觸管理崗位,將課堂上學習到的商業知識、管理理論,有效運用到工作時間中去,這是她對自己提出的新階段性目標。


除了學習、工作,郭夢還特別提到班級工作上的目標,身為副班長,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微小的努力,把每一個班級成員凝聚在一起。現在她在學習小組同學之間體會到的家人般的情感,她希望傳遞給每一位班級成員。“兩年半之后,讓整個班級成為一個大家庭!”


學習是一個終生發展的過程,郭夢反復強調“我還比較稚嫩”。給未來定下一個又一個目標,不一定只是為了實現一個又一個結果,其間努力、體驗的過程,也是在夯實我們的人生。郭夢堅信踏上復旦MBA的平臺,那些未來的“小目標”,終能一步一步去實現。而眼下,在進入全新課堂的同時,她在工作崗位上也正經歷全新的嘗試與挑戰。從新開始,回歸初心,與家人一般的導師、前輩、同學們一起體驗,一起思考,享受這純粹而美好的校園時光――這,才是最重要的。